“3、2、1迪时策略,点火!”
火箭发射场景带来的震撼,不到现场无法感受。未来两年后,在青山掩映的广州从化,每隔数日就会来一场火箭发动机点火,市民游客还可在安全区域进行观看。
坐落于广州从化的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
这便是广州商业航天领域企业中科宇航于此落成的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也是我国首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商业航天动力系统测试平台。火箭发动机在点火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热流、噪声、震动等所有指标,都可在这里检测。
便捷、可靠、开放的火箭“试车平台”,为如火如荼的中国商业航天“再添一把火”。商业航天在国内走过第十个年头,俨然成为继人形机器人产业之后的又一个风口——甲子光年智库《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近70%的火箭发射靠民营企业。
当大洋彼岸SpaceX一骑绝尘,当国内万颗卫星需要“排队上天”,以中科宇航为代表的商业航天新势力,不仅将重塑我国商业航天的竞争力,还将影响更为深远的星际文明。
太空可望
商业航天,本质上是把航天当作一门生意来做:用市场规则配置资源,用市场机制赚钱。
2014年政策破冰后,中国商业航天从“政府主导”往“市场主导”一路小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定为“新增长引擎”。
资本闻讯而动。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25年8月中旬,已披露融资事件超120起,金额超52亿元。
热钱追捧下,商业航天却要冷静看待现实。
中科宇航火箭发射场景迪时策略。
竞逐太空资源,商业航天大有可为。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则,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附带了严格的发射时限,超过时限未完成发射任务的,将被收回发射权限。卫星公司们急着“上天”,这种紧迫感直接体现在发射节奏上。中国卫星的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共进行了35次航天发射,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要解决运力问题,除了“国家队”主力火箭外,还需要大量民营火箭公司的支持。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等,将成为中国卫星运力的极大补充。
运力存在瓶颈,商业航天任重道远。
2025年前8个月,SpaceX一家公司就完成了100次轨道级发射任务,将超过190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同时,SpaceX“猎鹰9号”已完成了创纪录的26次复用,国内的商业火箭尚未实现多次重复利用。“目前我国的大运力的运载火箭还是偏少,美国SpaceX一家公司就能覆盖全世界其他国家发射火箭的总和。”中科宇航副总裁杨浩亮介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仍有客观差距。
SpaceX“猎鹰9号”火箭发射场景。
放眼全国,商业航天赛道上已经有了探索的足迹。
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微纳星空、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一批新晋独角兽纷纷涌现。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的多款产品,甚至有望满足大规模星座组网需求,预计今年就会有“种子选手”率先实现首飞。
开拓版图
历史的原因,航天工业在沿海地区缺少布局。如今,异军突起的商业航天,正托举着具有强大科研实力和市场潜力的沿海地区,快速扩大产业版图。
广州,正是一座商业航天渐成规模特色的“新航天城”。
领域龙头中科宇航进驻,填补了广东在航天制造业上的空白。随即,卫星研制、发射场等产业配套逐渐丰富,与航天产业相关的测试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生态圈正在形成。
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
基础研究方面,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致力探索先进动力、宽域飞行、太空先进制造等关键技术;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的抗辐照星载CPU处理器芯片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
产业应用方面,泰斗微是国内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芯片龙头企业;海格通信研发生产出了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机载、弹载等各类北斗导航终端;中海达在国内高精度GNSS行业市场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等等。
“商业航天产业涉及航天、航空、电子、船舶、电气、软件控制等诸多专业,会带动辐射其他产业。”中科宇航副总裁杨浩亮表示,“商业航天,可谓是高科技、工业化的‘集大成者’。”
以沿海地区特有的海上发射为例,其可以更好地实现轨道、落区的选择。攻坚海上发射,需要解决船体稳定性与可靠性、海上精密控制、能源加注与回收等多个环节。这将有助于推动船舶工业以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带动既有产业的同时,商业航天还将拓展新的业态。
例如,乘客们可以乘坐飞行器抵达100公里高度卡门线,体验摆脱地球引力的失重感——这便是中科宇航准备的又一个“大招”,研发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飞行器,发展太空旅游业,计划2028年商业运营。
太空旅游模拟场景,图源:中国航天报。
中科宇航创始人、董事长杨毅强预测,未来5-10年,空间产业将逐步实现从低轨向中高轨以及深空的拓展,通过高效利用太空环境、规模化开发太空资源与能源,推动太空经济持续壮大并形成产业规模。
火箭回收、卫星联网、太空旅游……这些曾经只属于科幻的概念,或将在广州商业航天的助力下变为现实。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部分素材参考:经济观察报《6亿订单无人接:中国商业航天卡在“最后一公里”》;钛媒体《商业航天爆发前夜:拿热钱迪时策略,降成本,组星链》
顶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